引言:如無意外,2022年終,新能源購置補貼政策就要和我們say “goodbye“了,這不禁讓人好奇,去年一年,車企們拿走了多少補貼?
前不久,我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出臺《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答記者問中,再次重申了2021年底,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印發(fā)的通知中,明確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。
關于新能源補貼,從年初的全國“兩會”,到后來的2022中國電動車百人會,多家汽車公司高層,都對未來新能源汽車補貼,發(fā)表了自己的態(tài)度。
其中,令人印象比較深的是,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一直都在呼吁延長補貼政策,而廣汽埃安總經(jīng)理古惠南則表示,無論是否補貼,都希望能夠盡早明確。
正像開篇所提到的,按照目前的口徑,新能源汽車補貼是不會延續(xù)了。那么,沒了新能源補貼,會對汽車業(yè)上市公司帶來哪些影響?補了多年,對拿了成百上千億扶持的新能源汽車產(chǎn)業(yè),會有什么副作用?
《汽車K線》選取了19家在A股上市的乘用車與商用車整車上市公司,讓我們透過它們的2021年財報,從新能源汽車收入與補貼的角度,或許能有新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1)超百億新能源汽車補貼拿到手軟
從整體上看,這19家汽車上市公司在2021年共實現(xiàn)新能源汽車收入2075.49億元。其中,有14家公布了收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金額,總計144.69億元。這意味著,去年,上述14家公司平均一家拿到的補貼超過10億元。
毫無懸念,自從3月宣布全面轉(zhuǎn)向新能源車產(chǎn)銷的比亞迪,2021年同樣憑借最高的新能源汽車收入和補貼金額排名第一,分別達到860.26億元和58.67億元,新能源補貼在新能源汽車收入當中的占比為6.82%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比亞迪2021年的扣非凈利潤與凈利潤相比有超過一半的差距,很明顯,上述補貼占據(jù)了相當?shù)谋戎?。?021年,比亞迪凈利潤也僅為30億元出頭,同比下滑28%,可見新能源補貼就是企業(yè)利潤的搖錢樹。
所以,即便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,將會產(chǎn)生規(guī)模效應,但對于王傳福而言,某種程度上,補貼也是一塊肥肉,哪怕是小了點,聊勝于無。因此,作為最大的利益既得者,比亞迪也是最賣力鼓動新能源汽車補貼持續(xù)的車企。
緊隨其后的是年度營業(yè)總收入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,在新能源領域的收入和補貼都排在第二位,分別為450.82億元和24.09億元,分別約是比亞迪的一半左右。
上汽集團的補貼占比略低,僅為5.34%。這也是新能源汽車收入在百億以上、補貼10億以上的汽車業(yè)公司中,占比最低的一家。
那么誰的占比最高?別急,馬上揭曉。
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四的廣汽集團與長城汽車,在新能源汽車收入上存在超60億元的差距,但是收到的補貼卻僅差1.2億元。
這里值得關注的是,它們的補貼占比分別達到了10.14%和14.66%,在以上14家公司當中占比排在前5名,尤其是長城汽車,其補貼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公司。
排在“第二陣營”的多為商用車板塊的上市公司。其中,宇通客車排名第五,收到新能源補貼5.98億元。金龍汽車緊隨其后,不過其4.9億元的補貼收入中,包括了燃料電池領域的補貼款,而且TA也是排名前6的公司當中,唯一出現(xiàn)虧損的上市公司。
在《汽車K線》的統(tǒng)計過程中,能夠很明顯從財報中,感受到各家整車上市公司對于新能源補貼即將結(jié)束,所存在的壓力。
2)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實力了
在以上的榜單里,也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至少在過去的2021年,假設沒有這筆補貼到賬,那么很多看上去十分風光的上市公司,實際表現(xiàn)會很慘。包括一些造車新勢力在內(nèi),其實也沒少拿新能源補貼,也沒少享受稅費優(yōu)惠政策。
一個值得注意的現(xiàn)象是,有些上市公司在2021年財報中并沒有公布收到補貼的金額,在這當中有的是產(chǎn)品本身達不到申請補貼政策的標準,有的則是由于一些其他的原因,目前只能算在營收款項當中。
在過去7年里,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蟬聯(lián)全世界第一。也因為新能源汽車補貼,數(shù)年前還發(fā)生過非常不光彩的“騙補”丑聞,即便是比亞迪都未能免俗;這幾年,在補貼之下,新能源汽車高速發(fā)展,但是真正有多強大,目前還不好說。反倒是資本,在這個領域盲目擴張。
隨著補貼退坡,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玩家,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,它們的目的并非拿補貼,而是真正的市場化競爭,屆時拼的就是技術、供應鏈體系能力了。
所以,未來告別了補貼,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終于能夠聚焦于產(chǎn)品、服務本身,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(chǎn)業(yè)和市場,從溫室走到外界成長的必由之路。
從頂層設計的高度,財政部出臺的《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,是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保障。在終端市場,曾經(jīng)吃透補貼紅利的整車上市公司們,誰又能在新能源的市場競爭中,立于不敗之地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免責聲明:本文轉(zhuǎn)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作讀者參考,若稿件有涉及侵權(quán)或?qū)?nèi)容有任何質(zhì)疑,請立即與本公司聯(lián)系,我們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